梁文道谈翟天临事件:中国特色的“学术不端”
来源:家族网看理想 | 作者:看理想君 | 发布时间: 1864天前 | 1774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可能你已经知道翟天临“不知知网”所引发的“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以及背后牵连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连串争论。关于这些事情我不再过多讨论,只想问一个对我而言更加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演员是否有必要去读博?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问题听起来十分无聊,一个演员去修读博士学位,一个演员是学霸,有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有什么不好?当然没什么不好,我觉得这是个人兴趣,执着到这个程度,我甚至相当赞赏。

但是我们可以来看看翟天临所取得的博士学位,是电影学院里表演系的博士,可问题是,表演系设立的硕士、博士真的有必要吗?

1.
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系博士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如果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一定比较,就会发现一些“中国特色”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演员如果想在表演上、在自己的表演造诣上获得更大的进步,他选择回到学校专门研究这门学问,那的确是一件让人非常钦佩的事。可是,表演这件事情,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拥有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专业?

表演首先是一门专业,这无可置疑,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与没有经过训练的素人演员在很多方面都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大家都清楚的。只不过问题在于,这样的专业训练应该到什么地步为止?

一个学校如果能够开设表演专业博士,那这个博士学位所教授的到底是什么呢?会有哪些科目的设置?而一个演员的表演艺术,是不是在念完博士之后就必然懂得更深刻、表演更加优秀了呢?

比如这回翟天临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大家一路追问的都是他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有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研究等等。

不过让我们再回过头思考另一个问题,一个学表演的人,如果只是想要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是否有必要写这些论文呢?

需要明确的是,写学术论文的要求和对一个艺术表演者在艺术造诣上想更进一层楼的要求,其实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前者是一种学术上的追求,后者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而对于艺术的追求,又该如何通过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举一些大家比较常见的例子,比如美国开设表演艺术以及戏剧专业的著名院校里,其中有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那就是耶鲁大学。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在全球都颇具地位,也非常受人尊敬。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知名校友:梅丽尔·斯特里普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首先,戏剧学院的现任院长詹姆斯·邦迪(James Bundy),他本人便未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为什么能够当上一所戏剧学院的院长呢?那是因为他在戏剧领域里的经历,足以使得他让人信服。

詹姆斯·邦迪曾经担任纽约当年最有名的一个剧团——The Acting Company的Associate Producing Director(制作副总监),同时他也参与过很多戏剧节的创办,可以说他在美国戏剧界里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于是耶鲁请他来担任院长。


詹姆斯·邦迪(James Bundy)

如此说来,耶鲁大学的院长本人都没有博士学位,只有一个硕士学位(MFA)的话,请问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是否还能开办博士课程吗?如果你稍查阅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原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这样的名校,也没有设立表演系的博士学位及相关课程。

2.
学习表演和研究表演,是两回事

为什么这样的顶级戏剧院校都没有开设博士学位呢?这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一个表演专业的博士课程和学位该如何开设开办。

因为如果已经到达博士阶段,一般情况下被认为已经是一个做学问的阶段,而做学问的阶段所要求的就是,就以表演专业为例,要求不仅仅是表演好,而是能够就研究表演而发明一套理论、研究出一套表演方法,但是研究做得好并不代表表演就一定好,而通常会选择表演这个专业多数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更懂得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演员,而不是专门研究表演本身。

当然大家也不要误会,认为一所学校没有设立博士学位就算不上一所好学校,这是一种误区。另一所有名的与影视剧、表演相关的院校,就是南加州大学,它的电影学院也具有很高的声望,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都是南加州的校友,但是南加州大学的影视制作专业也只设置了硕士课程,没有博士课程,理由也是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一样的。
同时,这类具有更强实践性的硕士专业,所取得的学位通常被称作MFA,Master of Fine Arts(艺术硕士)。在美国或者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流行学院体制里的Master of Fine Arts,这与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这样的学位有着非常不同的要求——比如,哲学硕士学位通常要求你在专业领域里要做出一定的学术上的研究成果,要有像样的硕士学位论文,以证明你具有一定的学问水平。

但是,如果你修习的是MFA,那么要求的就是你在专业艺术领域里要具有一定的表演上的功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著名戏剧表演的艺术院校,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的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份作业——这份作业可能是一出戏剧表演,也可能是一部剧本。

实际上,连这类非常流行的艺术硕士,在戏剧领域、表演领域同样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表演、戏剧这些艺术形式根本没必要修习到硕士,只需要经历一定的专业训练就足以。比如说,在英国也有一所非常受敬重的戏剧学院,那就是牛津大学戏剧学院。

牛津大学的戏剧学院通常颁授的是两类课程,一种是三年制课程,另一种是一年制课程,而这两类课程的分别就在于,一年课程多半是提供给已具有一定资历的演员,类似再进修,而三年课程则通常是为了那些想要从头开始学习戏剧等专业知识技巧的年轻人。而无论是三年课程还是一年课程,最终授予的也仅是一个本科学历,而没有MFA这类的硕士学位,更没有博士学位。

举世知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是史蒂夫·科尔(Steve Coll),他的教授席位还是院校里顶级的一个讲座教授席——亨利·卢斯讲座教授席(亨利·卢斯是《时代》杂志的创办人),可是身为一所院系的负责人,史蒂夫·科尔其实也只获得过一个本科学位。



但是,史蒂夫·科尔曾是两任普利策奖获得者,还获得过两次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奖,得到过美国笔协的加尔布雷斯奖等等新闻领域的重要奖项,而且他还是《纽约客》的在职作家,所以他在新闻界里的江湖威望和地位,让他能在新闻学院里教书。而他教的是什么?就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有素质的记者,而不是指导你写论文。

3.
过度强调“学位化”的社会

通过上述这些例子,你会发现,无论是传媒领域还是表演艺术领域,这些院校通常更在乎的是能否找到在领域内非常厉害的专业行家来指导学习,所以这些专业系所、专业领域,当你在修习的是实践的艺术、实践的学问的时候,通常是由那些前线顶端、拥有实战经验的人来指导。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些传媒领域的院校,你会看到在里面担任教授、讲师的其实很多都是厉害的行内人,而不一定是拥有很高学位的人,在我看来这是正常的。

那么回头再来看看这些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博士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为什么这些院校要开办博士点,尤其是表演艺术专业为什么要设立博士学位呢?

欧美国家你几乎很难听说有表演博士,这可谓是“中国特色”,至于为什么要开设,据我仅限的“道听途说”的说法表示,很有可能是因为一旦一所学校开设了一个博士点,那就能多一笔资助项目,多一点资源。换句话说,多开设博士专业,学校的经费就会增加,院校的地位也会随之上升。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现在中国也追上了一个世界普世的潮流,就是任何事情都喜欢强调“学位化”。


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其实已经走得相当极端了,比如欧美许多国家,过去护士是不需要一个本科学位的,甚至过去当老师都不一定需要本科学位,但问题是后来大家普遍认为本科学位太重要,所以这些专业也逐渐要求本科学位。

既然这些专业都需要学位化,那我们中国干脆将主持人专业也首先“学位化”,而学位化之后就会不断追求下去,有了本科就要有硕士,有了硕士之后那应该也要有博士,乃至于到了最后,这个博士学位为什么有用,究竟博士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都已经忘记了,总之好像有博士学位就比没有的好。

说回表演系博士,既然一个人想要获得表演系的博士学位,那么应该具有的水平是必须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一个更为高深的阶段,可问题就在于,表演这样的实践性内容该如何评判为好呢?

简而言之,就是该怎么考核一个人的表演,怎么能表达说“这个人的表演一看就知道是个博士后”,“那个演员我一看就知道是个本科的”呢?比如陈道明、葛优这些优秀的演员,我们难道能称之为“博士级的演员”吗?


葛优(右一)、翟天临(右二)共同出演的2019春晚小品节目

正是面对这样那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就只好采用一种“一刀切”的要求方法,那就是你也必须写学位论文,也得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但是,这些人本来学的是表演,并不是研究表演,你让他如何写专业论文呢?由于出现了这样的要求,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常见的抄袭、拼凑文章了,当然,我并非有意为翟天临洗白,而是想说明这种体制本身就很成问题。

我们现在的要求便是“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博士、硕士都要具有相等的学问上的系统资历,而不管这个博士、硕士学位究竟是研习什么的,必然就产生这类结果。

这其实有点像很多年前,陈丹青曾批评的现象,一个画画非常好的学生,只因为英文不及格就不允许他毕业,本来他只是来学画画的,又不是来学英文的,如果他是做艺术研究,你考核英文还比较自然合理,因为能够研读更多参考的资料和研究工具,但是人家只是想画画,何苦非要让他学英文呢。

4.
一切皆可“形式主义”

最后话说回来,我们现在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可问题是以我所知,中国某些学问领域的核心期刊,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

我曾听闻一个最为惊人的例子是,一位在德国修读了八年印度学专业的博士,精通梵文、藏文,也拥有很严谨的研究方法,当他海归回国后,曾做了一份关于早期印度艺术的研究报告,也投稿给国内某核心期刊,结果却被直接拒绝发表了。

他当时觉得很不解,却在三个月之后发现这份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各方面都和他原来投稿的文章雷同,只不过作者却换成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你认为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搜遍地都是的论文代写代发表小广告

如果你认为这仅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例,那我们不如谈一谈另外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可能你也知道,许多人文科学的期刊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国外的期刊也是一样,不过这通常都是字数下限,偶尔也会有期刊出现上限,这基本上都是合理的,但也可以有争论。

然而,中国的部分核心期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据我所知,我们有些核心期刊的字数限制是8000字,不长不短。如果你的论文实在很长,没有3、5万字无法完成又该怎么办?那就拆分成几篇,分别发表。

为什么这些核心期刊要限制8000字?有这样一个理由,居然是因为期刊通常会支付稿费,如果一个人仅写了8000字,另一个人写了3万字,那字数多的稿费是不是就该多支付呢?你投8000字发表的文章就少了稿费,这是否又不公平了呢?所以,最终为了公平起见,就统一了一个字数上限。

这就是我们一向喜欢的形式主义。

所以同样道理,明明是学习表演、研究表演的,非要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好像这才叫神圣、才叫做牛,明明原本是该学好如何表演,也非要让他提交学术论文,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我们的国情实在太特别,假如真的学习英美那套,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老师,仅仅看他/她在行业领域内的声誉和经历,完全看专业水平,这对于国内相信一样会出问题,一样会有人质疑不公。为什么呢?

比如,如果有一天传媒大学找了窦文涛担任主持人专业的系主任,我们可能就要开始争论窦文涛凭什么能当系主任,其中是不是也有猫腻,是不是因为学校和他更熟,中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


可能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怀疑论、阴谋论,可是现实许多事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种事还真会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这些院校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享: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家本纪·专栏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查看更多
张韬
查看更多
五风前线
查看更多
这文章我爱看
企业
家电
家族
非遗传承人
匠作
品质生活
非遗与文旅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