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古村落,看得见的乡愁
来源:家族网 | 作者:从化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 1444天前 | 4631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太平镇钱岗古村落
编者按: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的历史遗迹难觅踪迹。从化作为广州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不但保持了良好的水土,还保存了很多未被破坏的历史遗迹。从化先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村落、古祠堂、古文化遗址等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看得见”的乡愁。
从化设县建制时间虽仅五百余年,但从化的历史肇始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从吕田狮象岩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可以了解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化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块先祖垦辟的土地上继续谱写华章。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置南海郡下设番禺县时起,从化便为番禺县辖地。明朝弘治二年(1489),朝廷划出上番禺部分地区设从化县,取“远氓从此归化”之意。县治初设杨五都横潭村(今花都区新华街横潭村),后迁移至马田场(今街口街城内)。从化建县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但境内大量的古遗址、出土文物都是从化悠久历史的重要明证,并让从化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之一。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水西村古城墙遗址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钟楼古村落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钟楼古港
古村落:最后的历史遗迹
在从化境内存在的大量明清古村落、历史街区中,有20多个基本保持完整。这些村落的山水布局和建筑规划严谨考究,充分反映了岭南建筑风水相济、天人合一的理念。目前从化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有钱岗古村落、殷家庄古村落、大江埔古村落、秋枫古村落、凤院古村落、松柏堂古村落、木棉古村落、钟楼古村落等。
从化的古村落规划布局大同小异。一般村前有一块开阔的空地,空地前有一个半月形的大池塘。池塘为风水塘,不但能阻隔盗匪,火灾时还能作救火之用;村口一般还种有一株或几株细叶榕,作风水树,为村民遮阴避暑,也寓意村落繁衍如榕树般枝繁叶茂。村落规划整齐,布局合理,一般为梳式布局。纵向则有小巷贯穿全村,砌渠排水;横向则每户人家两侧的门打开可以一目贯通,守望相助,也便于村民串门。村落里的民居建筑颇具南方特色,部分融合了中原民居的建筑风格。从化民居的典型形制是三间两廓,对外不开窗。三间正房中的中间一堂为厅堂,用于供奉祖先及全家起居饮食的活动空间,两侧各一间为卧室,而卧室与厨房和杂物间相连,卧室 四面墙壁均不开窗,只靠屋顶明瓦采光。民居的形制主要考 虑到防盗作用。此外,部分村落还有护村墙、护村河和炮楼等 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太平镇钟楼古村落就是上述布局的典型。钟楼古村落背靠金钟岭,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而建。民居全部为三间两廊布局,户户相通、前后毗邻。纵横各7户,共49户。两边民居夹着一条巷道,巷道中间是一条花岗岩铺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巷道共五级地台,一级比一级 高,为“步步高”布局。排水渠西北高东南低,巧妙的布局使排 出的水长流不腐。
古祠堂:文化遗珍在其中
从化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祠堂,多数分布在古村落中。从化古祠堂是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独有的自然、气候和土著文化等诸多因素而逐渐形成。它兼容并蓄,不强求过分的统一,没有严格的形制要求及严谨的等级限制。祠堂是古村落的中心建筑物,村民祭祀祖先、红事白事、族中大事都在这里进行或商议。
从化现在得以保存下来的祠堂,宋代的已寥寥无几,大部分是在明清时重建或兴建的。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太平镇屈洞村的防御使钟公祠。其始建年代为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在某些建筑结构和构件上,仍然留有宋代建筑的遗风。明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从化中学内的从化学宫大成殿(孔圣先师殿)。其建筑特点为:以木构件为主,且木料质朴、粗大;石料以红砂岩、鸭屎石为辅助建筑材料。清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良口视村的戚氏宗祠。其建筑特点为:封火山墙为锅耳墙,起到美观和防火作用。建筑大量使用青砖。封檐板、梁柱无论木石,都大量使用精美华丽的雕刻,因此从化的文化遗珍,大多在祠堂中。
广裕祠是从化所有祠堂中最著名的一座。它坐落在太平镇钱岗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与北京故宫同年兴建。由南宋宰相陆秀夫第十一代孙陆广裕出资兴建。广裕祠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约992平方米。祠堂共三进,坐北向南,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例,也是北民南迁的历史见 证。广裕祠最珍贵之处,是从明代到民国经过几次维修,每次维修的时间记录都刻在房屋脊標或石碑上,被考古专家喻为“岭南古建筑的一把断代标尺”。广裕祠因此于200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岗古村落西更楼有一块封檐板,长8.7米、宽0.3米, 由三段组成。反映的是清代中后期广州珠江沿江十余公里的景象。珠江河上的行船,珠江北岸的码头、城楼、城防、城市商馆建筑,附近郊外农村,市井风情和山水风光等景象雕刻在封檐板上。刻画各类船只共29艘,人物共49人。封檐板以浮 雕、镂空雕的技法雕刻,雕刻精美、生动形象,被称为“广州江城图”,又叫“广州清明上河图”。原件现为广州市博物馆收藏,西更楼原位置的是复制件。
戚氏宗祠位于良口镇视村。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坐东朝西,三间三进,总面阔15米,总进深37米,建筑占地370多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石脚。建筑装饰细致繁复,风格疏朗高俊。最精彩处是一进梁架驼峰上的木雕。刻凿戏曲人物造型,美轮美奂,是目前从化祠堂中保存最完好、最精美的木雕。
古村落、古祠堂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 一栗,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失、慢慢被人遗忘。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留住人们的乡愁,如何不忘记来时路?古村落、古祠堂或许是最好的载体。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三村村儒林第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广裕祠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戚氏宗祠梁架驼峰戏剧人物造型木雕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大江埔古村落

分享: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家本纪·专栏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查看更多
张韬
查看更多
五风前线
查看更多
这文章我爱看
企业
家电
家族
非遗传承人
匠作
品质生活
非遗与文旅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