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岭南之窗”,看到的是广州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传承上的出新出彩以及一座老城市不断释放出的新活力。
夜幕下,当珠江新城亮起华灯,悠扬婉转的粤剧唱腔从广州塔传来,回荡在高楼大厦间。8月8日晚,“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当最传统的经典魅力与最现代的时尚动感相遇,一扇面向世界的岭南非遗文化展示之窗随之开启。
透过“岭南之窗”,看到的是广州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传承上的出新出彩,以及一座老城市不断释放出的新活力。城市西边,永庆坊里,1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在此聚集发光;中轴线上,广州塔下,岭南非遗文化展和名家周末大舞台交相辉映;四处熠熠生辉的光点,是散落在校园、公园等地的非遗活动。
千年商都积淀下深厚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人文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门户。如今,岭南非遗文化日渐融入其中,走入日常生活,与这座老城市一起,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城市灵魂▶▷
“文化形象大使”点亮地标
以珠江新城现代建筑群为背景,广州塔下,一出出传统粤剧剧目在“名家周末大舞台”上赢得满堂彩;广州塔内,岭南文化主题展览展出的百年金漆木雕神楼气势恢弘,精美粤剧服饰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从“广州欢迎您”系列文旅活动,到“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生于岭南乡土的非遗文化一步步走进广州塔,传统文脉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有机融合,透过国际形象展示之窗彰显城市灵魂。
城市地标代表着城市形象,往往与当地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让非遗走进核心地标的国内城市并不多,广州便是其中之一。
在千年商都的文化基因里,岭南非遗元素不可或缺。历史上,非遗见证了广州与世界的交流,广绣、广彩、通草画等工艺品远渡重洋,源源不断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时尚和工艺制造产生影响。如今,它们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组成部分,成为对外展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形象大使”,用文化讲述岭南故事。
广州以此表态传承弘扬岭南文化的决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重要地标建筑布展,背后折射的是非遗传统技艺在广州得到重视、保护和传承。
南狮威武、广彩缤纷、榄雕精细、粤曲悠扬……在细心呵护下,岭南特色非遗文化活力迸发。粤剧演出名家荟萃,粤剧作品推陈出新、走上荧幕;广彩探索跨界融合,领军人物谭广辉与博物馆、购物中心合作生产,推出多件精品;传承千年的象牙雕刻技艺通过更换材料、创新工艺,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
“广州塔是广州最广为人知的城市建筑,利用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展示非遗文化,让艺术从博物馆走进社会、走入民众生活中。”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看来,了解才会喜爱,人们喜闻乐见,非遗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这既是传播,亦是一种传承。
文化传承▶▷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传承不仅在舞台上。
特殊的毕业季,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推出了一场特殊的毕业作品云展览。根据龙舟、醒狮等非遗内涵创作的萌宠形象,风靡全城。
每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都离不开青少年。近年来,广州在全市范围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多元的校园传播活动。“非遗进校园”遍及11区,超过130所学校,“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等多个教学培养层次。
古之君子道,今之青年行。非遗的本质是一种代际传承发展的活态精神财富。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构成,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
早在去年底,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就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今年10月,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将迎来首批雕刻班的学生。如今,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已列入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学校。
然而,大多数非遗技艺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师徒间口传心授进行传承,传承人之间的教学模式差异较大,缺乏体系化的学习载体。
为此,广州早早探索,出版了多本教材。2018年,岭南地区首套非遗传承系列教材《非遗玩家》正式发布。“教材让非遗教学更容易。”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介绍,除了已经出版的广彩和通草画教材,剪纸、榄雕等教材也将陆续出版。
在非遗走进校园的同时,广州还不断创新形式,为非遗传承插上科技“翅膀”。工信部向四大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当天,首场“5G+非遗”空中课堂在越秀区馆展示。科技赋能不仅实现了非遗远程跨区域教学实验,通过“一点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智慧教学模式的尝试,有效推动了非遗传承的体系化、精细化、信息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让广大青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通过非遗课程体验这扇窗户,更多青少年自觉传播和了解传统文化,推动了非遗从社会传承走向教育传承与艺术传承,使岭南文化之魂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田之中,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精神命脉▶▷
文化街区激荡规模效应
当目光从校园转向景区,岭南非遗以另一种方式吸引着年轻人。
左临永庆坊一期,右临粤剧艺术博物馆,近日,非遗传承人陆续进驻永庆坊二期的非遗街区。作为广州首个非遗聚集地,这里将集中9个精品非遗项目,民间工艺代表“三雕一彩一绣”基本入驻,连向来难进街区的音乐类非遗项目萧笛,也在此打造了岭南萧笛文化艺术空间。
“广州的非遗文化散落在生活中,缺少集中展示点,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广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副处长钟茜说,在去年的调研中,非遗传承人缺乏场地的问题引起关注。广州顺势而为,在永庆坊二期开辟了专门的文化街区。
广绣市级传承人李敏的工作室是首期入驻的1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之一,目前已投入试运营。店面开张仅一周,李敏已在线上通过网店和直播带货,接到了一批汉服订单。在线下,她更看好多个非遗项目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
“单个非遗项目对人流的吸引力不足,只有集聚才能形成合力。”李敏说,近期前来的客人以年轻人居多,“在街区正式挂牌开放后,知名度的提升将带来更多人流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非遗项目聚集永庆坊,城市留下了记忆,人们记住了乡愁。
保护非遗,用起来才能活起来。非遗街区承担着鼓励非遗活化利用的功能。广州用前期“送一程”的方式,鼓励扶持非遗项目在传播传承上主动作为,并在寻求市场活动中获得自身生命力。入驻的非遗传承人可获得限期三年的租金和管理费补贴,但也需完成相应的公益培训任务,并面向市场推出一定数量的文创产品。
贴近生活的非遗才拥有生命力。“和汉服的合作只是起步。”李敏说,她更倾向于将广绣产品日常化、亲民化,“下一步将在时装、旗袍、手提包、中式婚嫁用品方面寻求机会,让广绣成为适用多品类产品的工艺,打开市场让广绣真正‘活下去’”。
时代价值▶▷
活态传承融入群众生活
每天清晨,家住小北路的粤剧票友梁女士都会到越秀公园开始一天的“早课”,结束后与三五好友约在住家附近的点心茶楼,口味正宗的“一盅两件”让人百尝不厌。逛公园、唱曲、上茶楼,这套颇具“仪式感”的程序,正是非遗文化渗透在广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场所的公园,同时也满足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成为非遗文化传播传承根据地。
今年5月,广州老城中轴线起点的越秀公园,迈出了非遗进公园的第一步,引入粤剧非遗文化元素,由粤剧名家携手珠江红船、青少年宫和学校,献上精彩的文艺汇演。与此同时,广州首个非遗主题公园选址海珠晓港公园,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常设摊位成为更“接地气”的非遗展示台和传承基地。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民间自发组织的非遗活动正是极好的诠释。
在广州市的各大公园里,经常可见民众热情高涨地组织举办和参与非遗活动的身影。在荔湾湖公园和人民公园,每逢周六日,都会有广州市南派花毽研究会的会员们踢花毽,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人至上百人,南派花毽传承人邓永生已在人民公园坚持普及南派花毽四十余年。
如今,节假日人流如织的大型购物商场也成为了广州非遗文化的新阵地。2018年8月,正佳广场五楼“广正街”开幕,由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传承人赵伟斌发起的非遗工作站,以“非遗+景区+商场”的方式率先打造醒狮文化的文商旅融合场景,小狮头绘制、砌积木狮、3D小狮头剪纸拼装等活动广受游客欢迎。
非遗是群众对共同文化符号的认同。非遗活动走进公园、走进商场、走进群众,在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更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
“广州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上成绩斐然。”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评价道,“‘岭南之窗’活动将非遗保护传承推向高潮,非遗街区利于非遗工艺品推广销售,而走进日常场景,非遗文化将在群众的了解和喜爱中汲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广式非遗”在这里活了,也火了。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孙瑞标,国务院国有重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直倡导并践行“扁担精神......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马星光,委“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张学......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74天前
95天前
132天前
390天前
485天前
526天前
548天前
58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