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来源:家族网中国新闻社
|
作者:陈晓霞
|
发布时间: 752天前
|
688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并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多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随着经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加,儒商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多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商阶层初步形成,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儒商始祖”子贡。据《史记》记载,作为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与时转货赀……家累千金”。
作为有德行和文化素养的商人,儒商创造了“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为核心理念的儒商文化。“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
儒商文化信奉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准则。如在《论语·为政》中就提到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中也有“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经营行为基本准则。
尚中贵和,做到人际关系和睦,合作经营,和气生财,是儒商竞争的道义原则。“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义以生利是儒商文化的道义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趋时而动,与时俱进,“顺时而变”“因变而变”“时中之变”“权宜而变”,这是儒商文化的经营策略。
儒商文化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与“利他”性,主张“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和济争”“和以利人”,主张规范世界经济秩序,使全球经济互补共荣。“君子之争”的儒商文化倡导公平竞争,合作共赢,达到利益共享、平衡发展。“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儒商文化,倡导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友善、协调、统一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顺时而变”的儒商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相契合。
古往今来,中西之间的商品贸易浸润着儒商文化,并对世界产生影响。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铁器等传至西亚、欧洲等区域,东西文化初步交流。
唐宋时期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向西方,东西文化交流逐步深入,到了元代,更为开放的政策吸引了罗马、日耳曼的旅行家、商人等。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于1275年左右来到中国,将亲身游览感受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该游记扩展了欧洲人的视野,拉开了西方人认识东方的序幕,为后续儒商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入华,将西方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亦把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等传至欧洲社会,开辟了“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时代。
17世纪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西方经济学萌芽及儒家典籍的译介,成为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海外传播的前奏。17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需求及经济学的发展,助推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走出去。
20世纪10年代,首部向西方全面系统展示儒家经济思想的著作《孔门理财学》出版发行,陈焕章将儒家经济思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及要素,对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中的人性观、义利观、财富观、诚信观和公平观等,从消费、生产、公平等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详细地阐述并展示给了西方读者。德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分别在他们的经典遗著《儒教与道教》《经济分析史》中谈论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时,均对《孔门理财学》中的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予以高度评价。
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