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纪委:朱门高弟陈淳:从祀孔庙的172位先贤中在与引领漳州民风民俗业绩
来源:家族网 |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时间: 647天前 | 932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暮鼓晨钟,朝霞渐起,一脉清流潺湲而过。闽南之南,龙江之畔,千亩花海蹁跹,淡然清香氤氲古郡漳州。

漳州城南、圆山山麓的水仙清风馆里,人们偏爱的凌波仙子正述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浩然正气……

古道驿铺花开处

穿过连片的水仙花海,流连于水仙清风馆,是张文江平日里难得的消遣。这处位于福建省漳州高新区的九湖驿站,是闹市中的幽深一隅,移步易景,尽是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的清新雅致。

位于福建省漳州高新区的水仙清风馆。(漳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江南处处有水仙,唯漳州水仙鳞茎硕大,箭多花繁,清婉雅逸。何以漳州水仙花能独享盛名?作为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文江深谙其道,答案就藏在眼前的“风水宝地”上。

北有风障,西有圆山,东有九龙江支流和山谷泉涧纵横交织,无雪微霜,水源充足。且“凡日照圆山,影之所至,皆产此花,过此一步,即不生植”,早晨太阳正好照在圆山脚下的花田,下午斜阳被圆山挡住了射线,向阳遮阴兼而有之,正好形成冬暖夏凉的天然屏障。加之花田土壤疏松、土层深厚,都为水仙花栽培创造了优良条件。

九湖一带不仅是盛产水仙花的福地,更见证了漳潮古道的往日荣光。

自公元686年,武则天敕建漳州郡始,迄今逾1300载。首任刺史陈元光沿袭前朝交通线路,将各路古道辟为驿道,以“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配置,形成北通泉州,南抵潮州揭阳,西达龙岩长汀的驿道布局。连接闽粤的漳潮古道,使得漳州一度成为粤广往来京畿的必经之地,其中九湖驿铺便是重要站点之一。

时过境迁,昔时驿铺早已功成身退。今之新驿,在漳州高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的全新打造下,拥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建成水仙清风馆廉政教育基地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公园、驿站的生态环境,在外观上保留原汁原味的闽南建筑风格,力求与周围的田园城市生态风光相一致。”基地设计师介绍道。

清风馆里,翠竹疏影间,簇簇水仙环绕,一门之外,绿道绕园、亭廊相接,“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的闽南古厝文化融于其中,万亩水仙花海和清风馆前后遥相呼应,恰似“馆在园中,园在馆中”。

展馆占地面积共445平方米,包括水仙花故事、浮雕主题墙、历史人物篇、典型案例篇、时代楷模篇、展望未来篇和廉洁自律宣言等展区,以展板、浮雕、智能化电子等为主要展示形式,结合艺术品创作、场景演绎、声光电等现代布展手段,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洗礼。

“水仙花是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我们依托漳州水仙花故里的独特优势,在梳理本地区的历史廉洁人物的基础上,植入‘水仙的清廉雅洁’‘竹子的高风亮节’等清廉元素,让廉洁文化润物无声。”高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有关负责人说道。

借水开花自一奇

水仙之美,在仙人之姿,更在君子之德。

如何让参观者用“一盆清水伴终生”“清姿终不污泥沙”的水仙之美观照工作和生活,设计者颇费了一番心思。

步入展厅,一曲《水仙清风颂》即起,丝丝入耳、扣人心扉。沿着“银花金盏翠云裳”的背景墙,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开启了水仙花故事篇章……

水中仙子来自何处?

据龙海蔡坂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景泰年间,在河南汲县为官的族人张光惠在辞官返乡途中,路过江西吉水,看见山溪边有一种逸然清丽的奇花,爱不释手,便带回家乡,在圆山脚下的琵琶坂种植,因其性喜水不沾污,故名“水仙”。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与漳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家也世代以种植水仙花为生计。

“世界名花惟此有,人间异香别地无。”如今蔡坂村张氏祖厝上留有一副清道光年间的对联,而水仙花的清廉故事在此继续上演。

出生于战乱时期的蔡坂村村民张恭阳,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带动其他农户种植水仙,成为生产带头人,两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

1954年12月,厦门日报记者前来采访劳模事迹,张恭阳讲述了自己参加互助合作社、培植水仙花的故事。想到共产党带领群众脱离了苦日子,满怀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张恭阳便想着寄上几颗水仙花球给毛主席,请记者帮他表达自己的心愿。听了他的故事,记者代笔写了一封信,并拍了张恭阳在水仙花田的照片,将十二颗水仙花球和照片、信一起寄给毛主席。

时隔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寄来回信:“1954年的水仙花又得到了增产,你并两次当选为培植水仙花的模范,这是值得嘉勉的。我们特为你在生产上取得的这一重大成绩,致以祝贺。希望你继续努力,更多的采用新的技术,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现中央已有关于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给毛主席送礼了。”

回信内容真切贴心,鼓舞人心,特别是“不收礼”的规定,更是让张恭阳打心眼里叹服。临终前,张恭阳把信件交给儿子,要他继续好好耕种,并嘱咐他为人做事当如水仙花,只需一勺清水、几粒石子就能过活,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驻足展厅之中,前人的事迹历历在目。同样出生于蔡坂村的张文江感念在怀,正应了宋代宋伯仁的诗句“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花。”

而一代代漳州花农的精耕细作,让这株“水中仙”经百年愈加清新俊逸。

“花向来给人娇弱的印象,水仙花却是经雕琢后更耀眼。”张文江说,经过漫长的实践,漳州花农创新种植技术,每颗水仙花球茎要经历三年的寒冬酷暑才迎来一次绽放,通过“三种三收”让种球逐渐长成鳞茎硕大、花苞较多的花球,再经过雕刻师的艺术加工,普通的花球便有了千姿百态的造型。

斑驳的刻刀,是张文江手中最娴熟的“画笔”,据形授意、型随心走,一颗其貌不扬、灰头土脸的“蒜头”在撕、削、剖之后,唯有“一清二白”的娟丽,方寸间婉转成了隽永的水仙花文化。

不许淤泥侵皓素

水仙清且贞,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此,而漳州这片水仙花故里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出淤泥而未染泥,临隆冬而吐芬香”的清官循吏。

在浮雕主题墙上,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读书解经的紫阳书院跃然入目,耳畔似乎回响着穿越时空的喟叹“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的暮春初夏,朱熹步入漳州府衙知漳州,从白云山顶到九龙江畔,兴教育才、整饬吏治、体恤民情、移风易俗,开启了“海滨邹鲁”儒风习习之局,不仅留下了《赋水仙花》的名篇,更留下了“朱子知漳,紫阳过化”的佳话。

针对当时官场的不良现象,朱熹以反“苞苴”着手为官员“立纲纪”。所谓“苞苴”,初指用苇和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等食物的用具,后引申为贿赂之意。朱熹深知“苞苴”之害,于是“忽行下文”,制止官场行贿馈赠现象,惩罚受贿行贿者。

对于行政事务“一付之吏手,一味之邀索,百端阻节”的“胡乱行移”,朱熹还采取严厉的督查措施,把紧行政事务的每个办理环节,并且下令下属官吏清清白白“交割职事”,对有作弊索礼行为者,追究到底,严惩不贷,督导官吏正直理政。

朱子知漳仅一年,但他颁谕礼教,百姓“遵若金科玉律,遗教越数百载”。受朱子影响,漳籍理学名家辈出,形成富有特色的闽南理学风格。

一生没有当过官的朱门高弟陈淳,在《宋史》中被立传,又排在我国历史上从祀孔庙的172位先贤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漳州民风民俗的积极引导。明代大儒黄道周宦海浮沉,却始终保持耿直性格,敢于在朝廷之上忠言直谏,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遗书……

斯文在兹,遗泽漳州。从展厅里的历史人物到时代楷模,每一位人物的故事都是一个个美而不媚、娇而不俗、清而不凡的“凌波仙子”。

行走馆中,清风徐来。龙江水畔,翩翩凌波仙,静挹君子德,经千年依然幽香馨室……


分享: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家本纪·专栏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查看更多
张韬
查看更多
五风前线
查看更多
这文章我爱看
企业
家电
家族
非遗传承人
匠作
品质生活
非遗与文旅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