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揭阳两个家族战争,梧槽豆花的“兄弟打对台”事件
来源:家族网 | 作者:韭菜花 | 发布时间: 1801天前 | 3317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老伴豆花”创始人状告儿子经营的“小伴集团”,指其抄袭、冒用老字号商标,并且坚持两个公司绝非一家。

听起来像电视剧里的桥段?其实,经营饮食业的家族企业当中,“窝里斗”的情况并不少见。涉及大笔资金和财产,要如何管理和分配,都是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原因。

本文为你盘点那些家有难念经的老字号,品品美食背后的恩怨情仇。

“老伴”告“小伴”:你误导总理!

哎哟,那么严重。

旧机场路熟食中心的老伴豆花摊位2009年研制出冰冷豆花产品,在本地大受欢迎。许多小贩纷纷效仿老伴制作同类豆花,后来老伴豆花也以特许经营方式开设分店。

老伴豆花创办人李佩胜后来同意孩子以“老伴豆花”的品牌自己开分店,但长子李逢源同三名友人合资设立了“小伴集团”,商标与老伴非常相似,店面宣传也打着“老伴”的牌子。

老伴 小伴“老伴”与“小伴”品牌商标非常相似

等等,怎么还有“误导总理”一说?原来,李总理曾在2017年国庆群众大会上,点名小伴豆花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帮助下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当时总理在华文演讲中指出,据他向小伴豆花的创办人了解,两个品牌其实是同一个“老伴”。

但李佩胜并不那么认为。他指责“小伴集团”鱼目混珠,混淆消费者,甚至误导总理。他也说,“小伴”并非家族生意,因为四名合伙人当中,李逢源只是小股东,最大股东其实是另一名合伙人姚德胜。

儿子李逢源则说,李家多年来都同意李逢源开设小伴豆花,以及使用“老伴”招牌,加上弟妹与父亲所经营的“老伴”店面,这些都是李家的家族生意。

李佩胜要求法院发出庭令,禁止小伴豆花继续冒用与“老伴”相似的商标,以及不准借用“老伴”的名字来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对外宣称两家品牌有关系。案件目前还在审前会议阶段。

梧槽豆花:兄弟分家,感情不散

在冰冷豆花开始受国人追捧之前,梧槽豆花可说是传统豆花界的翘楚,更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豆花店,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非常出名。

创办人陈金娇来自潮州揭阳,二战后下南洋,来到本地以卖豆花为生。最初她连店面都没有,只能推着小摊子穿街走巷兜售豆花。梧槽豆花开始确实是家族生意,由陈金娇的三个儿子共同打理。但2005年左右,排行老三的许明兴就离开“梧槽豆花”,自己出来闯天下,后来更衍生出“兄弟打对台”事件。

许明兴开设自家豆花店“豆花城”后,不惧竞争激烈,居然搬到二哥经营的“梧槽豆花”分店对面营业。许家三姐后来也自立门户,成立“敏”豆花。

一家人各自打拼,都有了自己的店面,大家围着小摊在梧槽坊忙碌的身影已经一去不返。幸好,虽然生意上属于竞争关系,但许家人私底下并未反目,也常有来往。

吊桥头大华猪肉粿条面:叔侄反目,法官劝和

老饕们对吊桥头大华猪肉粿条面肯定不陌生。开业85年的大华近三年来连续获得米其林一星,各大媒体都推荐过,排队甚至要长达两个小时。

时间倒回2010年左右,当时的大华猪肉粿条面也已极富盛名。但那一年,第二代传人董再盛却一纸状书将侄子董爱维告上了法庭,指侄儿在怡丰城开的“老大华”冒用“大华”商标,故意误导顾客,令他蒙受损失。

lao_da_hua_inline_image_Medium.jpg侄子董爱维在怡丰城开的“老大华”店面

侄子新店开张的时候,叔叔还曾送上花篮祝贺,恭喜侄儿“生意兴隆”。但后来侄子将叔叔所获的奖状为“老大华”进行宣传,因此惹恼了对方。

法官最后裁定,叔叔最开始既然同意侄子使用“大华”作为店名,新店就不算侵犯商标。但侄子误导消费者,因此应给予叔叔1000元象征性的赔偿。

法官还还苦口婆心劝两方莫要再花时间打官司,更说出“自己的儿子告自己的孙子,我不知道那位祖父会怎么想?”这样语重心长的劝告。据悉,董再盛自打官司后,就与哥哥一家再无来往。

杨协成:管理层再无杨家成员

杨协成(Yeo's)在本地可说无人不晓,但你可知这三字背后的意义?创始人杨景连老先生在构思商标时,特地取这三字,寓意杨家人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然而如今杨协成早已江山易主。

杨景连于1900年在中国福建漳州创立杨协成,最初是个卖酱油的小店铺。35年后,杨家把生意移至新加坡,1955年开始推出饮料,售卖瓶装豆奶。

yang_xie_cheng__Large.jpg“杨协成”三字,寓意杨家人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杨景连育有五子,后来由长子杨天恩接手家族生意,成为第二任掌门人。兄弟五人还曾经签署过一份协议书,内写道:“日后不得转让转赔于外人,而股内亦不得割让,务须共同保留协力扶持发展”,希望杨协成世代传承。

80年代末期,杨协成投资失败,公司出现140万赤字,杨家成员开始出现纷争。1994年杨协成经历了大改组,杨家两派人闹上法庭,一派要当时的公司董事杨至耀下台,杨至耀则申请禁令及解散杨协成控股公司。最终,杨协成被收购,管理层再无杨家成员。

后来杨天恩的幼子杨至恒出书时这样形容家族企业的没落:

“杨协成只是一门生意”,虽然生意没了,但杨氏成员每年一聚,家族情谊不变。

分享: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家本纪·专栏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查看更多
张韬
查看更多
五风前线
查看更多
这文章我爱看
企业
家电
家族
非遗传承人
匠作
品质生活
非遗与文旅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