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润先生的新闻人生
来源:家族网新华社 | 作者:冯亚 | 发布时间: 1697天前 | 9451 372 次 浏览量 | 分享到:

赵德润,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高级记者,获韬奋新闻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2009年被国务院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任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兼《国是咨询》总编辑。 赵德润在新华社、光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他善于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握重大事件、敏感题材的报道。


1982 年关于河北肥乡县党代会选举事件的报道,受到邓小平、胡耀邦同志重视,中纪委和中组部向全党发出通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1984年采写的通讯《正定翻身记》,真实记录了31岁的县委书记习近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带领正定人民打翻身仗的事迹。 赵德润对媒体创新发展和新闻摄影有较深研究,撰写的论文《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2004年参与创办并主管《新京报》,努力探索导向正确、格调高雅的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路子。他积极推动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走向世界,参与创办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连续担任五届华赛评委会主席,促进国际新闻摄影交流合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赵德润先生不仅是中国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新闻专家,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而他自己却说:“我就是在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

一次特别难忘的采访

忆起往事,赵德润先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篇报道的主人公很特别,他叫习近平,那年31岁,是河北正定县委书记。1984年6月17日,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二版刊发的通讯中,而这篇通讯——《正定翻身记》的作者就是赵德润。

30多年前,赵德润还是年轻记者的时候,就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说:如同中国革命首先从农村取得成功一样,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河北省正定县如何摆脱“以粮为纲”左的思想束缚,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时任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赵德润一直关注着。他听说从中央机关下来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便给正定县报道组长高培琦打电话约定采访。

赵德润对习近平真正深入的采访是在4月19日,那次谈话印象非常深刻,笔记到现在他还保留着。赵德润在正定前前后后采访了20多天,最后稿子也是一气呵成。赵德润说:“干事业要有激情,记者写稿子同样要有激情。”他说自己习惯于在采访的地方写稿。因为回去后有各种干扰,而且激情会“衰减”。于是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 集中精力一定要把习近平领导的正定改革写出来!这就是1984年6月17日刊发在《人民日报》第二版的通讯——《正定翻身记》。

赵德润说,记者,时代和历史之纪录者也。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带领正定人民创造了历史,我有幸记录了这段历史。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后,赵德润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新任总书记习近平面对中外记者,也是通过实况转播面对全世界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赵德润说,从县委书记到总书记,习近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30多年前,他领导一个县,想的是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0多年后的今天,他领导一个国家,想的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个修养全面的记者

赵德润194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65年从吉林省实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文革”打碎了他的大学梦,他借机读了许多哲学和文学名著。1970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到河北省临西县插队,一年后就被选到县委报道组,两年之后选调到邢台日报社,1975年又调入新华通讯社。他先后在河北分社、河南分社任记者、记者站长、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2003年6月调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2008年8月又受聘担任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2009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社长。

赵德润笔名“马哲人”,寓意是要做一个终生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信念的人。我问他为什么学哲学的改行做新闻了,他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新闻工作认识事物、分析矛盾离不开辩证唯物论的指导。学哲学搞新闻不是改行,因为不懂哲学、不会分析矛盾注定做不好新闻。为此他在20年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学点哲学》,人民日报《采编业务》和新华社《新闻记者》都刊登了。近40年的新闻经历,哲学素养使我受益匪浅。”

赵德润是一位知识体系完善,综合修养很高的学者型新闻工作者。哲学是其大学的专业,除此之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颇有造诣,诸如文明起源、古典诗词、书画艺术等均有涉猎。他对媒体创新和发展战略有着较深的研究,2004他撰写的论文《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荣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 在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刊登的论文《提高党对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至关重要》曾经得到刘云山等领导同志批示,中宣部《内部通信》全文转载。他还多次到高校和研究机构做报告和讲座,2005年应邀在清华大学讲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受到师生的好评。

赵德润说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其实的他的摄影水平十分了得。他走上摄影这条路,与他的老师穆青有关。赵德润说:80年代初期,穆青担任新华社社长,在出国考察时发现,外国通讯社和媒体在图片的运用上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因此提出了文字和摄影报道“两翼齐飞”理论,破除新闻界普遍存在的重视文字报道、轻视摄影报道的陈腐观念,改变一个翅膀硬、一个翅膀软的现状。后来摄影界蒋齐生同志又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提出,促进了新时期新闻摄影事业大发展。作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赵德润与学会其他领导一道,积极推动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走向世界,成功创办了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他连续担任五届华赛评委会主席,为国际新闻摄影交流合作做出了贡献。

良好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洞察力、高尚的人品、丰富人生的阅历,诸多因素成就了赵德润丰富的新闻人生。

一个有使命感的新闻人

无论是作为一线记者、编辑,还是作为新闻单位的领导,赵德润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和照相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时刻和一线的采访记者保持紧密的联系。

守望社会、记录历史是一个媒体人神圣的使命和职责。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赵德润说:“知情权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人权。新闻记者肩负把真相告诉大众的使命。无论事发现场多么艰苦,多么危险,都要义无反顾。这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他认为,实事求是、原原本本地把事物报道出来,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谈及新闻事业数年的风雨兼程,赵德润说:“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最高境界是本质的真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一定。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复杂的事物让你看到的仅仅是表象,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去分析复杂的事物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赵德润敢讲真话的底气,源于他善于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握重大事件、敏感题材的报道,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社情民意。2006年8月,他获得了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赵德润有句名言:“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又把握得当,往往能写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报道来。”

同自然界的风沙旱涝灾害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而决策失误和腐败行为给一时、一地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这种人为的祸害尤其让人感到压抑,它引发的教训也弥足珍贵。1982年,年仅36岁的赵德润,突破重重阻力和困难,冒着极大的风险,深入到河北肥乡县,了解到县党代会选举的混乱现象,在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证据后,报道了党代会选举事件内幕,揭露了党内帮派思想严重和党性不纯的人,用“文革”一套非法手段,把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领导干部搞下台的政治事件。报道受到邓小平、胡耀邦同志的重视,中纪委和中组部向全党发出通报;中央领导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谈到肥乡事件,其中邓小平一次重要讲话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选举中发生非组织活动的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党章中一直保留这一内容。类似的事件报道还有《买官卖官现象透视》、《以整知识分子为能的人决不能当领导》、《保护伞是怎样撑起来的?》等,也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德润在舆论监督、内参报道和重大社会问题调研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注意掌握舆论监督的尺度,不但讲真话、讲实话, 而且他对度的把握很准确。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难度较高的新闻哲学和艺术。

赵德润积极倡导、努力践行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并重,善于把握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的采访,主持、策划了一系列对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报道。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中西部调查,较早提出中西部开发的建议;90年代主持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人口与环境调查;1999年还曾带领摄影记者参加“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他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一个“勿忘人民”的座右铭

赵德润说,穆青先生是对他新闻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人。穆青不仅是当代著名记者、摄影家,也是带领新华社迈向世界型通讯社的奠基者。穆青十分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赵德润听穆青讲过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1946年2月,25岁的穆青从延安去东北根据地,徒步行走一个多月。那年冬天十分寒冷,他的脚冻僵了。在一个村子里,他要找开水洗,房东大爷帮他脱下鞋子,把他的脚捂在自己怀里。这件事穆青一生都不曾忘记,他说一个记者必须培养和人民息息相关的感情。他在老百姓中间有许多朋友,从劳动模范到普通农民都愿意把心里话掏给他,这些农民朋友到新华社大院都成为穆青的“座上客”。

“一个成功的记者是热爱人民的记者”,赵德润说,穆青有句名言:“记者要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把它挖掘出来奉献给人民。” 1992年6月,赵德润担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时,穆青给他写了一个条幅——“勿忘人民”。赵德润把“勿忘人民”当成座右铭。在河南分社新闻大厦落成的时候,他把穆青这四个字镶嵌在多功能厅门口,以勉励和警示更多的人。在赵德润的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将“勿忘人民”放在心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里面有恩师穆青的嘱托与希望,也体现了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良心。

河南内乡清代县衙,有这样一副对联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上联是谈官员怎么对待得失和进退,下联是告诫官员如何对待百姓。 赵德润对这副楹联记忆深刻,他在一次记者会上活用这幅楹联,希望记者们正确对待稿件的取舍正确对待河南百姓。于是改为:“登一稿不荣,毙一稿不辱,勿说一稿无用,宣传全靠一稿;吃河南之饭,穿河南之衣,莫道河南可欺,自己也在河南”,与大家共勉。赵德润说:“只有到现场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对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感同身受,才能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无论什么“家”都在人民中

赵德润先生的一位学生在祝贺他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时,写了一首七言小诗“北大培养高材生,哲学原本是聪明。燕赵走上新闻路,三十八载意气丰。力举千钧纸一张,手无寸铁百万兵。文韬武略做新闻,两翼齐飞真英雄。一朝入得文史馆,咨询国是舞东风。谁言花甲是为老?敬老崇文正年轻!”小诗对赵德润的新闻人生进行了凝练的概括。耆年硕学的文史馆,有一个“序齿不序爵”的传统,赵德润和几位相对年轻的馆员,名字经常排在后面。他笑称庆幸“序齿居后”,这样可为新闻事业和文史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新闻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应该得到尊重。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虽然各有不同的命运,但却都有着共同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赵德润在其作品集“自序”里这样写道:我们的事业需要造就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队伍。站在这支队伍前列的,应是一批能够把握舆论导向、纵论世界风云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无论什么“家”,他的根都在人民之中。“勿忘人民”,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赵德润在采访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就是中国人的理想。我们新闻人要坚守自己新闻理想,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理想。”

分享: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家本纪·专栏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查看更多
张韬
查看更多
五风前线
查看更多
这文章我爱看
企业
家电
家族
非遗传承人
匠作
品质生活
非遗与文旅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