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增长40倍,阅读量增长50倍,20个十万加,连续三个月在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上,“北京地区纸媒公号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文章成主流新闻网站和客户端首选,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用一整版进行报道。
这是一个叫“政事儿”的微信时政公众号在四个月内发生的变化,出自于新京报时政新闻部。
在由第三方监测机构新媒体指数提供的北京地区纸媒公众号周数据榜单中,“政事儿”稳居首位。
《解放日报》报道“政事儿”的版面截图
时政新闻在微信平台上的“移动化表达”源起于传统媒体的整体转型。在“政事儿”正式诞生的四个月前,“时政公众号”批量出现至少一年多时间,已逐步品牌化,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在很多人看来,“跟风”做时政公众号的最佳窗口期已错过,机会越来越少,想“弯道超车”更是困难重重。
“政事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起步的。
在这四个月时间内,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政事儿”的成长毫无夸张之嫌。在目前被读者熟知并认可的时政公众号中,“政事儿”不管在读者数量上,还是在内容影响力上,均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并生而来的压力也在成正比增加。
作为统筹编辑,在这四个月内,笔者有以下三大方面的感触。
核心动力技术变化多端,内容为王不过时
附带媒体属性的“微信公众号”是技术和内容的一次现代化嫁接,但不管技术和渠道如何变化,稀缺内容依然是赢得读者认可最核心的要素。
在“运营”、“活动”、“推广”、“渠道”等成为高频词的移动时代,“政事儿”在这四个月内没有做过任何一次活动和一次外部推广,全部读者和影响力均来自于文章本身。
“政事儿”的内容定位是“从小细节观察大时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如下三个标准项。
1
差异化角度
在信息过量和表达千篇一律的当下,读者会遇到选择上的犹豫点,如果想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记住并关注媒体公众号,只能用“有价值的差异化”作为敲门砖。在别的地方能看到的报道,为什么还要来你这里再看一次?
不管在日常,还是在时政新闻的大事件面前,“政事儿”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做到了内容上的差异化,不“跟风”同类媒体做过的角度,为读者保持连贯的“新鲜感”。譬如,在天津爆炸事件中,“政事儿”率先注意到前几场新闻发布会上无分管副市长出现并撰写文章,其后其他媒体跟进;9.3阅兵时,在现场的“政事儿”撰写了《天安门城楼上,阅兵观礼老同志的6个细节》;习近平访美期间,“政事儿”发布了多篇差异化文章:《访美期间,与习近平距离最近的六个人》、《访美归来,习近平要干这三件大事》、《习近平外访期间,国内发生大事怎么办?》等。
持续的差异化,一定是建立在长期的素材积累,对新闻的熟悉度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
2
重事实与解释,弃观点与评论
“政事儿”强调新闻性,注重事实和对事实以及政策的分析解读,摒弃个人化表达的“评头论足”。
“观点”人言人殊,但新闻事实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助力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政事儿”注重的是主题新闻本身和关联的增量信息,譬如,《中南海的八位“特殊智囊》、《哪些省部级官员胆大“妄议中央”?》、《习近平的六位“老熟人”》、《王岐山的28位“特种兵”》等。以及解释性的报道,譬如,《新闻联播主持人享受什么待遇和级别?》、《尘封40年为何现在重启特赦?》、《李小鹏访美为何要经过中央批准?》和《宋祖英的“官”有多大?》等。
3
简洁化表达从标题到内容,“政事儿”尽量追求表达的简洁化,有事说事。
因信息过量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读者往往会形成阅读疲劳,标题不够简洁,不说核心事实,就意味着损失了一批用户。“政事儿”文章证明了,简洁的标题往往更受读者的青睐,譬如,《省长李小鹏的难处》、《军中反腐先锋刘源》、《温家宝退休这两年》和《市长不服市委书记,咋整?》等。
文章内文与标题同理,尽量讲核心事实和重点的关联事件,最大化去冗。
辅助动力新京报品牌价值为“政事儿”护航
用户对“政事儿”的认可,一定意义上是对新京报12年来新闻专业主义的认可。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再过几日就是创刊12周年,在这12年,曾获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报纸”等各种殊荣,2015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新京报成为历史上首个获提问机会的都市报。
“政事儿”脱胎于母体新京报,从诞生起就带着“最有影响力时政报纸”新媒体的光环,从报道理念到时政素养,都继承了报纸的传统基因。因此,新京报这12年积累起来的品牌价值,也部分折射在了新媒体化的“政事儿”身上,这种内在的品牌价值也成了“政事儿”迅猛发展的辅助动力。
人为因素小团队保持创业者心态,全力以赴
虽然头顶新京报的光环,但在新媒体的时政报道领域,“政事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兵,因此,后来者的压力也成了团队合力前进的动力,小团队以创业者的心态,全力以赴。
“政事儿”目前固定的小团队有3—4个人(含一名敬业的实习生),从四个月前的诞生之日起,包括一名报社编委在内,团队成员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政事儿”同样也没有停发一天。
每日编发一次,每次刊发1—3篇文章不等,大多时发两篇文章。“政事儿”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传统做法,团队都是坐班完成工作任务,从早上9点半到晚上不确定的时间下班,经过选题讨论、找资料、采访、写稿、审稿和编发多个程序。
凡事有成者,勤奋和敬业是基础,“政事儿”前期的小有成就正是建立在这个人为的基础之上。
当然,“政事儿”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不经意会显露出标题党的痕迹,偶尔也会有低级的笔误之处,文章内容也会有偏颇之时,这都是我们未来的着力所在。
“政事儿”团队
《家族商业评论》杂志研究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孙瑞标,国务院国有重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直倡导并践行“扁担精神......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马星光,委“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张学......
半粤五风治理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广东党建;
《家本纪》融媒体 研究员
3天前
4天前
4天前
159天前
180天前
217天前
475天前
570天前